【国学名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国学名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点击上方"亚泰国学网"关注我们

【国学名言】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做到仁,仁就来了。”

【注释】

1、出自《论语·述而》。

2"",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3、仁义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只要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就可达于仁道。

4、孔子提出,仁德自具圆满,不假外求,否认德由天授,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这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同时,孔子认为,为仁全靠自身努力,靠道德的自觉,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5、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内容只做参考交流学习之用;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长按.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