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名言】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国学名言】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点击上方"亚泰国学网"关注我们

 

【国学名言】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注释】

1、出自《论语·泰伯》。

2、校:音jiào,同较,计较。

3、吾友:我的朋友。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4、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5、“以能问于不能”。这里的能指的是认为能做某件事的一方,这里的不能指的是认为不能做某件事的一方,双方的意见截然相反。这时,主张能做某件事的一方要向主张不能做某件事的一方请教,即赞成方要向反对方请教。这样一来,赞成方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情况,清楚地知道反对方反对什么,为什么反对。

6、“以多问于寡”。这里的多可以译为多数人支持的一方,寡可以译为少数人支持的一方。本句的意思是,多数人支持的一方要向少数人支持的一方请教,即多数派要向少数派请教。多数派不能因为支持自己一方的人数多,就可以不考虑少数派的意见。

7、“有若无,实若虚”。本句与前句、后句应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前句说赞成方要向反对方请教,多数派要向少数派请教,本句说的则是请教时,请教者心中有想法有意见,但要像没有想法没有意见一样,请教者心中有底胸有成竹,但要像心中没底胸无主意一样。因为,只有像没有想法没有意见一样,或者像心中没底胸无主意一样,才能向对方请教。如果让对方看到自己已经有想法有主意,或者心中有底胸有成竹,你怎么向对方请教?即使请教,对方也会认为你没有诚意,不会坦诚相见。

8、“犯而不校”。被冒犯了,不计较,指的是向对方请教时,被对方的态度或意见冒犯了,自己不计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内容只做参考交流学习之用;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长按.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