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连载】长短经.正论.连载七
 

【国学连载】长短经.正论.连载七


点击上方"亚泰国学网"关注我们

长短经.正论

善于言辞,言简义赅而秩序不乱,这是对《春秋》体会深刻的结果。

上大夫壶遂问司马迁:当初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

太史公回答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说:周朝的王道衰微时,孔子正作鲁国的司寇,想振兴王道。可是诸侯陷害他,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再说也没有用处,自己的主张在当时不会被采纳。于是便把自己的是非褒贬寓于作《春秋》所记的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之中,作为天下的准则。他贬斥僭礼的诸侯,声讨犯上的大夫,只不过是为了实行上道罢了。

孔子说:我想与其用空洞的说教去教育别人,还不如记载具体历史事件,因事见义,更为深切显明。

《春秋》一书,上能阐明三王之道,下能分辨人事的伦理纲常,判别嫌疑,明辨是非,论定犹豫难决之事,表彰善良,贬斥邪恶,尊重贤能,蔑视不肖。保存亡国的史迹,接续断绝的世系,弥补残缺,振兴衰废,这些都是王道的要点。拨乱反正,没有比《春秋》更适用的了。

在《春秋》中,记载有三十六起弑君事件和五十二起亡国事件,至于诸候流亡国外不能保住社稷的,不计其数。考察其原因,都是因为丧失了礼义为一为君治国的根本。

壶遂说:孔子那个时代,上无贤明的君主,下面的臣子又不被重用,所以才作《春秋》,留下议论,以便判断礼义,作为统一的王法。如今先生上遇贤明的天子,当官任职,上下各得其所,先生还要著书立说,想要阐明什么呢?

太史公说:啊啊!不不!我听父亲说:伏羲最为淳厚,他作了《易经》的八卦。尧舜的盛德,记载在《尚书》里,礼乐由此而兴。商汤、周武王功业兴隆,受到诗人的歌颂。《春秋》扬善抑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不仅仅是讽刺而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内容只做参考交流学习之用;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长按.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