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名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国学名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点击上方"亚泰国学网"关注我们

【国学名言】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注释】

1、出自《论语·雍也》。

2、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3、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4、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5、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6、《朱子集注》里面引程子的话说,程之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这种解释非常的经典,程子说不偏就叫中,不偏二边,无过无不及。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既

左倾又不右倾,不偏左不偏右这叫中,中道。不易,是恒常,易是改变,恒常不变这叫庸。中庸合起来是不偏不倚,恒常不变。

7、孔子在世是春秋时代,礼虽有,条文在,但是没人去讲了,所以这个礼也是形同虚设,没人遵守。这些道德仁义没人讲,大家也就不知道要去行了,所以民不兴于,不去做。少有此德久矣,很久了,已经没有人真正去行中庸之德。从这个话我们也能够感触到,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必须要去兴学办教,去办教育。通过办教育,大家才能够真正明了该如何去落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内容只做参考交流学习之用;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长按.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