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名言】季氏旅于泰山,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国学名言】季氏旅于泰山,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点击上方"亚泰国学网"关注我们

【国学名言】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注释】

1、出自《论语.八佾》。

2、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3、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4、女:同汝,你。

5、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6、“泰山”即泰山神。到泰山旅祭的对象只能是山神。“林放”就是前面向孔子询问“礼之本”的那个人,此人对于“礼之本”的认知虽算不上通达,但毕竟有一定理解,绝不会去做明显违礼之事。对于季氏的这种“违礼”行为,林放肯定不会认同。现在换作泰山神,怎么可能还不如林放的智慧,会轻易认同季氏的所作所为?所以孔子感叹,意思是说:“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吗?林放虽对礼之本不通达,但尚且知道去学礼。泰山神应该知礼,怎么会接受季氏的违礼祭祀呢?”

7、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8、本章出场的是孔子和冉有,问题的关键人物却是季氏、泰山神和林放。季氏正照应了本篇开头一章,再次提醒本章内容仍是“违礼”。林放,则照应了前面“林放问礼之本”,暗示本章所论述的仍然是“礼之本”。“泰山神”则把“礼之本”问题引导到人与“鬼神”的关系上,以人与“鬼神”间存在的祭祀之“礼”来论述“礼之本”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内容只做参考交流学习之用;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长按.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