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名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国学名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点击上方"亚泰国学网"关注我们

【国学名言】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注释】

1、出自《论语·学而》。

2、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3、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4、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5、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6、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7、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8、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9、《史记》里面「孔子世家」的记载,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到卫国,经过一个地方叫蒲地。正好赶上那个地方的官员想要谋反。他们见到孔子来了,就把他围困起来,然后逼着孔子,说:如果你们答应不要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因为他们这些谋反的人怕孔子到了卫国向卫国国君报告,说他们有谋反,他们就会被惩罚。所以他们不让孔子去卫国,除非让他们发誓。让孔子发誓,孔子发誓说不去卫国才放他们走。结果孔子就发誓,说保证不到卫国去。这些想谋反的人都知道孔子是一个很守信的人,既然他发誓了,他们就放心了,于是就把孔子放出去了。结果孔子还是去了卫国,子贡这时候就不解了,就问孔子,你刚才发的誓,怎么可以违背?孔子就回答说:被逼着发的誓,神是不听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必去守这个信。为什么?因为这种誓言,在被逼迫的时候所发的誓言是不合宜的,所以是可以反复的,可以推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内容只做参考交流学习之用;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长按.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