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公布:9月社会融资远超预期,比预估值多6600亿
 
 

央行在官网上公布了2018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根据初步统计,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5.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32万亿元。


不过,按月来看,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1万亿元,预估1.55万亿,前值1.52万亿。虽然较去年同期少397亿元,但已经是今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第二高的月份,仅次于1月份的3.07万亿元。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15.37万亿元

同比减少2.32万亿

 

一般来说,社会融资规模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体现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关注社会融资规模各分项数据变动可以更深入理解当前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


所谓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5.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32万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指标由10项子指标组成,分别为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股票融资等。


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多个子指标中仅有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净融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三项同比有所增加,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增加1.34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59万亿元,同比增加1.4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7万亿元,同比增加1438亿元。


与此同时,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信托贷款同比减少2.25万亿元,是几个指标中较上年同期相比减少最多的。


从结构看,前三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83.2%,同比高18.4%;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占比-1.2%,同比减少%;委托贷款占比-7.5%,同比减少11.4%;信托贷款占比-3%,同比减少13.1%;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4.4%,同比减少7%;企业债券占比10.3%,同比高9.3%;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占比11%,同比增加2.2%;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2%,同比减少1.4%。


事实上,早在今年上半年的统计中,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就处于下降态势,当时有评论认为,这是去年底以来一系列强监管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叠加资管新规在银行理财对非标资产投资、金融机构之间资管产品相互嵌套和相互提供通道业务的限制作用所致。

 

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今年以来第二高

 

不过,虽然在社会融资总量上有所减少,但按月来看,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97亿元,比上月增加2768亿元。


今年以来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后发现,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今年以来第二高,仅次于1月份的3.07万亿元。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分布在1万亿元-2万亿元之间,新增最少的5月份,仅为9458亿元。增量最大的是1月份,为3.07万亿元。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8月份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进度加快,对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有明显的接替效应。为将该接替效应返还到社会融资规模中,2018年9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9月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7389亿元,是今年以来增量最大的一个月。

 

来源:中国基金报 记者 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