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荐读丨一年缩水1.7万亿,多家公司业务停滞,这类资管究竟怎么了
 
 

资管新规一周年

基金子公司转型阵痛仍在进行时

 

2018年4月27日,“一行两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正式稿),开启了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的新时代。

 

资管新规实施一周年,“生长在夹缝”中的基金子公司持续规模下滑、人才流失,业务转型乏力,整个转型阵痛仍在路上。不过可喜的是,也有一些大股东实力较强的基金子公司,向主动转型业务拓展出现成效。

 

规模持续下滑

或仅1/3开拓新业务

 

缩水、缩水、缩水……曾经“万能神器”的基金子公司规模过去一年呈现持续缩水格局。

 

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月底,基金子公司资管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为5.14万亿,而相较去年资管新规开始执行前的6.82万亿(截至2018年3月底)锐减了1.68万亿,缩水比例达到24.6%。若考虑最新规模仍将持续缩水,资管新规一年间子公司规模缩水幅度还将扩大。更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16年最高10.5万亿的规模已然腰斩。

 

和规模缩水同行的是产品备案数量的持续下滑,甚至有一批基金子公司业务处于“停摆状态”。据中国基金报记者统计,截至到4月底,今年基金子公司备案产品数量大约223只,而此前子公司备案高峰期仅1个月就有数百只产品出炉。今年备案产品涉及到23家基金子公司,不足目前全部79家基金子公司的1/3,这也意味着不少基金子公司业务处于停滞或者发展缓慢状态。

 

人员流失严重

 

“确认最近两年人才流失问题很严重。业务萎缩、利润下滑的大背景下,人才流失难免,对于优秀的人才还是会尽力留住,不过也没有太好办法留住。一旦核心人才流失,对业务发展也造成影响。”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道出目前子公司的人才困境。

 

在基金子公司高速发展之际,曾出现百名信托业中高层急速流动的盛况,更有不少公募基金从业人员被指派到基金子公司。而目前处于转型阵痛期的基金子公司,有的基金子公司人员出现明显流失的局面,但是也有的还嫌子公司人员流失不够多。而这些流失的人员,也有很大一部分回流到信托等机构。

 

“我们子公司人员流失的不算很多。”有基金业内人士介绍,主要是因为大环境不好,现在基金子公司的人找工作也没那么容易。据他表示,在基金子公司设立初期不少人都是当时在公募基金被派到子公司去,但现在重返公募基金却不容易。曾有子公司人士来面试产品部,但没有被录用,背后原因是基金子公司的业务模式与公募差距较大。

 

虽然在人才流失的困境中,不少基金子公司人士强调,管理规模虽然萎缩,但会尽力核心骨干力量,这些是未来拓展业务的中坚力量。

 

业务转型难度大

两极之间分化加大

 

摆在基金子公司面前的转型方案,往往是ABS、FOF等业务,这一年过去依然多数公司仍是摸着石头过河状态,或者甚至暂停新业务突破,但也有少数公司略有突破。

 

“基金子公司面临的困境有监管层面的,比如子公司新规要求的净资本约束、风控管理等要求,也有市场层面的,比如拓展的股权市场近年来行情不景气等。但基金子公司行业的两极分化也在加速,部分大股东实力较强的基金子公司,业务拓展还是很不错的,市场整体发展状况不能一概而论。”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目前不少公司已经做了一些创新的尝试并有所收获。比如鑫沅资产在ABS业务方面布局较早,目前已形成了较成熟的团队,管理规模也排名较前;比如也有基金子公司近两年创设并发行了多个创新型不动产及证券化产品;还有一些基金子公司积极开展FOF/MOM资产配置业务等。

 

“一方面是过去几年间,金融去杠杆的大环境下,更易出现暴雷、违约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是,市场上总体还是钱多好项目少,真正的好项目不来找你,来找你的往往都隐藏各种问题。”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项目一旦出现大问题,其问题的解决往往历时较长,如果未能妥善解决,还可能会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对于这些子公司来说,一方面必须引以为戒,提高合规风控水平,另一方面这些公司也需要花更多地人力物力来妥善解决问题。

 

基金专户这一年:

规模大缩水通道业务让位主动管理

 

资管新规的实施,重塑百亿资管格局,基金公司专户业务也受到冲击。一年来规模也出现小幅缩水,基金公司纷纷整顿存量业务,权益产品、指数产品、量化产品数量在增多。

 

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月底,基金专户管理规模为4.25万亿元,而在去年3月末这一数据还是4.79万亿,减少了5400亿,缩水11%左右。而因基金专户存量产品要整改,规模也受到影响,以专户月均排名前10大基金公司为例,今年一季度平均下降规模达216亿。

 

在规模大缩水的背后,是基金专户业务的大调整:通道业务规模缩水,主动管理业务规模提高。

 

“这一年主要有两大变化,第一是不符合新规及细则的专户整改正在落实,对存量规模影响较大;第二,整个行业呈现专户业务发展青黄不接的局面,影响较大的是与银行委外合作较深的基金公司,由于银行理财子公司目前尚处组建阶段,新增委外需求尚不明确。”一家基金公司人士道出目前基金专户的困难格局。

 

子公司“破局之路” 

打造主动管理核心竞争力

 

在通道业务等传统业务规模持续萎缩的大趋势下,资产证券化、股权投资、FOF业务、另类投资等主动管理业务正在成为基金子公司业务破局的新方向。

 

为了实现新业务的拓展,多家基金子公司正在积极为新业务储备人才,打造以主动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主动业务发力基金子公司业务破局

 

国泰元鑫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表示,国泰元鑫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并构建了较均衡的产品线布局,国泰元鑫目前的产品线包括股权类业务、混合投资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和债权型业务等四条产品线。未来会继续坚持既有的业务方向,积极打造精品,深挖护城河。

 

比如,作为国泰元鑫的四大支柱产品线之一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公司自2014年起开始业务布局,2016年和2017年是业务开展的高峰期,到目前为止累计管理规模近百亿元。

 

据介绍,国泰元鑫公司资产证券化项目类型较丰富,基础资产涉及门票收益权、公共事业收费权、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类REITS及CMBS等多个方面。国泰元鑫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制度、流程、质控内核机制,并根据监管政策的调整不断优化和更新。

 

但也有业内人士坦言,子公司从传统业务向新业务转型并非坦途。

 

北京一家银行系基金子公司高管举例称,比如今年他所在基金子公司有几单ABS业务签订了,但行业整体上都比较差,公司在业务拓展上缺乏新的业务增长点。虽然资产证券化项目是一个方向,但这类资产市场容量有限,需要有较好的人才储备,在项目流动性和后续管理上都有一些快速发展上的制约因素,资产证券化项目流程长、见效慢、整体性价比偏低,盈利效应尚未明显呈现,很难成为通道业务后子公司营收新的支撑点。

 

来源: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应尤佳 李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