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大家丨医德有恒,寄以死生;火神在楚,白衣逆行
 
 

来源丨儒风大家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的龚廷贤说:

“病家求医,寄以生死。”

所谓医者,人民健康之所系,百姓以性命相托。

无恒心者,不可以为医;

无美德者,不可以为医。

这次灾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世代传承的中国医德。


 
火神·白衣

 

古时候,湖北被称为楚地。

 

相传,祝融曾以神火镇守楚地。

 

神火能驱除邪祟,为百姓带来光明和希望。

 

因此,楚人奉祝融为祖先。

 

2月2日,因祝融而得名的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使用。

 

截至2月14日,全国各地共派出了217支医疗队,25633名医疗队员。

 

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春节期间听从召唤离开了家人。

 

当千家万户安然留在家中防疫时,他们正日夜奋战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最前线。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张旃医生。

 

在她请求前往抗疫一线时,写下一封现代版的“与夫书”:

 

“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无人可以幸免!

 

我申请长驻留观室,对病人进行进一步的分检工作。”

 

她特别注明,此次请战并未告知自己的丈夫——

 

在同一医院不同科室工作的李明昌医生。

 

她说:“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

 

个人觉得不需要告知,本来处处都是战场!”


火神山医院的一位护士长,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

 

“普通人穿上防护服,一动不动二十分钟,就会感到胸闷不适。

 

而我的护士,他们要穿着这身救命的衣服,坚持工作5到8个小时。”

 

为了节省宝贵的救援时间,同时也为了节省前线紧缺的口罩、手套、防护服。

 

一线医护人员尽可能地控制自己,不喝水、不进食、不去厕所。

 

因为长时间不能透气,许多医护人员泡烂了双手、捂出了湿疹。

 

我们眼中的岁月静好,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英雄,负重前行。

 

 

战士·国士

 

每当疫情爆发的时候,医生就是战士。

 

穿上白大褂,他们仿佛刀枪不入、无所不能。

 

其实,脱下白大褂,他们也都是血肉之躯。

 

他们是丈夫、是妻子、是父母、是子女。

 

当他们奔赴疫区时,更是远方某个家庭牵肠挂肚的一份子。

 

一位医护人员动容地说: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

 

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

 

治病救人,从死神手里抢人罢了...”

 

作为一名“白衣前辈”,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为此次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贡献。

 

钟南山曾多次告诫全国人民:“尽量不要去武汉。”

 

而他自己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广州开往武汉的列车。

 

春运期间车票紧张,车上早已没有空座。

 

钟院士毫不介意,任由乘务员将他安顿在餐车角落。

 

刚一落座,他便拿出疫情文件,开始了一路的研究。

 

到达武又开完会后,他又立刻赶往医院,了解病人的收治情况。

 

《人民日报》这样评论钟南山:

 

“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

 

医德有恒,国士无双!

 

 

坚守·传承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一支24人的志愿者队伍写下“请战书”。

 

在这封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的人,个个“来历不凡”。

 

他们当中,有医学博士、有医科教授,更有主任医师。

 

这些白衣战士有一个共同点:

 

17年前,他们都曾在北京小汤山,抗击过“非典”。

 

17年后,新冠病毒爆发,他们再度请缨。

 

这一次,他们要救武汉:

 

“全国人民正遭受新冠状病毒的侵袭。

 

作为一个有丰富经验、战胜过‘非典’的英雄集体,我们责无旁贷!”

 

宋代《省心录·论医》有言:“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跨越时间的长河,英雄始终不改本色。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唯有舍己救人。


武汉封城后,一位95后的年轻护士,因封路滞留在家乡。

 

没有交通工具,她骑自行车辗转200公里,从家乡回到抗疫一线。

 

03年的非典,这一代人还是被保护的孩子。

 

如今,他们已经成长为有担当的白衣战士。

 

中国医德,就在这一代代英雄之间传承。

 

 

人生在世,三种事不该怨:

 

不怨天灾,不怨人祸,不怨疾病。

 

立地为人,三类人应当敬:

 

护国之军,育人之师,救命之医。

 

 
赞美白衣逆行者!



 

 

感谢所有为疫情防控付出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