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将消失,天文专家作出推测:2022年“年三十”将缺席不再出现
 

 

除夕是一年最后的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所以也叫除岁。在年节中,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古代人很迷信,尤其惧怕疫疠与恶鬼,在年终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驱疫疠、除恶鬼。故而把这一夜称为除夕。除夕宴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大餐,俗话说的“年夜饭”。

中国人都知道,每一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在这一天里忙着做好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这一天俗称为“年三十”。但最近天文专家发出消息称,推测年三十会在2022年“缺席”一年,2023年开始恢复正常。人们不禁地表示诧异,为什么2022年会没有年三十呢?

这其实还和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我们都知道,除了新历以外,我们还有农历,而大年三十以及春节等传统节日其实都是根据农历的时间来推算的。

而在我国的古代当中,月份其实是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等来变化周期来制定的,而当月亮不是完整的圆时,我们便将其称为是“朔望月”。

朔望月是按照平均2912小时44分钟来计算月数的,但在新历当中,一个月则是完整的30天,因此才会出现“大月”和“小月”之分。

天文学家将朔日人为固定地安排在农历中每个月的第一天,也就是初一。一旦这样安排,两个相邻朔日之间的天数就可以知道了。如果前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的初一和下一年的第一个月的初一都是大月的话,那么就有年三十了。如果前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的初一和下一年的第一个月的初一相遇是小月的话,那么就没有年三十了。所以通过计算,2020那一年是没有年三十的。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1、春联和年画。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

2、生旺火。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

3、爆竹。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4、年糕和饺子。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

5、朝正和拜年。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6、压岁钱。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7、祭祖。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

8、拜年。“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喜。无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9、鞭打春牛。牛和人类是朋友,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泥牛肚子里会放着五谷杂粮,鞭牛过后,居民就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则被居民“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征五谷丰登。

10、除夕守岁。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向往。守岁也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微信公众号为非营利性质,提供内容不做任何商业用途,转载目的在交流和学习之用,只供用户浏览参考;所有文章内容中所占立场,均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所占立场,如有版权异议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