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一周年新闻发布会
 

 

 

 一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明显。通过对医事服务费的分层定价和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以及医联体建设,极大促进了分级诊疗。改革一年来,三级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较上一年减少11.9%,二级医院基本持平,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诊疗人次累计达到近8000万人次,比上一年净增1200余万,增长了16.1%,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增加25~30%左右。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机构,扭转了十多年来基层诊疗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得到缓解。与此同时,医院副主任、主任医师的门急诊人次分别减少9.7%和25.5%,患者选择专家看病更加理性,看专家难的问题有所缓解,有限的专家名医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危重急难患者,并延长了医患沟通交流时间。

  二是新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新设立的医事服务费在改革启动后的第四周即可置换原来的挂号费、诊疗费、药品加成收入。医疗机构收入在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结构得以优化,含金量提高。与改革前相比,医疗机构可支配收入总体上趋势良好。新的补偿机制有效支持了医疗机构平稳运行,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收入依赖了60多年的旧补偿机制在首都已不复存在。

  三是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和效率出现可喜变化。住院医疗服务更多向三级医院集中,改革一年来,三级医院出院量达320万人次,增长2.7%,三级医院的住院服务优势更加明显。平均住院日8.6天,与上一年相比减少0.7天,相当于过去4至5年才能取得的改进幅度。门急诊患者则向基层机构分流,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功能的分化符合改革的导向和目的。

  四是医药费用增幅下降。改革以来全市医药费用仅增长5%左右,为2000年以来费用增幅的最低年份,已累计节省医药费用60多亿元。药品阳光采购金额累计624亿元,节省药品费用55.1亿元,仅药品阳光采购一项措施就使得药价整体下降8.8%。改革一年来,全市二三级医院药占比已从改革前的43%下降了九个百分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北京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微信公众号为非营利性质,转载目的在交流和学习,附件详见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