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去年以来,在多重因素作用下,上游的钢铁、有色金属、能源等原材料价格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上涨,给下游企业特别是竞争性企业的经营造成了较大压力。此轮原材料价格上涨有疫情对供应链造成冲击的原因,也受到一些中长期因素的影响,如全球上游产业长周期调整导致的投资不足、国内上游行业大幅度整合等。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1.6%,其中购进价格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1.8%。如果纯粹通过市场力量来调节供需关系,上游原材料的冲击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甚至会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构成传导效应,影响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因此,采取相应措施调节上游原材料价格,平衡上下游企业的利益分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总体看,此轮原材料供需不平衡主要是供给方面的问题,需求复苏的因素相对次要,所以调节上游原材料价格也要对症下药,主要从供给角度出发。
首先可以考虑释放部分战略储备。我国目前在部分有色金属、农产品领域建立了国家储备,适当释放这些储备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市场投机力量对上游价格的波动形成放大效应。
其次,最根本的还是要采取措施积极促进生产,有形之手要营造有利的条件,帮助上游行业消除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因素,促进企业积极扩大生产能力,加大对下游企业的支持。对此前一些走过了头的去产能措施要适时清理,对合理的生产项目从立项、土地、信贷等方面要给予应有的支持,对于某些假借环保理由或为房地产让路而人为削减上游产能的政策要及时纠正。
再次,要及时监控市场秩序,推动上游企业充分竞争,对可能存在的垄断性涨价要有所预防,防止利益分配过度向上游倾斜。
原材料行业具有供给弹性低的特点,是一个慢变量,相关政策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只要及时采取综合性对策,此次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整体经济的冲击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延长经济复苏持续的时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证券时报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内容只做参考交流学习之用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点赞 |